:::

環境生態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緣起

本園區處淺山近郊,原為泰雅族人狩獵區,日據時期為先民入山區之重要交通通道。生態原為樟楠林分佈早期曾是伐樟取腦產區,所以原始環境早因先人開墾破壞殆盡,除了在山高坡陡區域或溪谷地仍現存再次演替生長的植物群落之外,大部分區域為人為作物,龍眼、荔枝等果樹與造林景觀如烏心石林、櫸木林等。後山原有人造林及果園的路徑路跡大都已荒蕪,回歸大自然的演替。

★步道

修會沿山徑開發3條水泥步道便於人車行走,但因颱風豪雨肆虐,到山頂曉芬亭的第一號步道已無法全線通車,但是人依然可以通行,步道健行約需60~70分鐘即可完成;第二號步道(小圈,全長1010m)健行約需30~40分鐘,並可全線通車;第三號步道因第一號土石崩落所以車子無法全線通行,步道健行約需30~40分鐘,大多為果園區和造林區。

★生物多樣性

山莊為建置良好生態環境教育場域,營造高度生物多樣性棲地,復育台灣原始低海拔生態環境,自2009年規劃蝴蝶生態平台,種植原生樹種青剛櫟七十餘株,引進台灣原生及景觀植物,提供良好的蝴蝶蜜源及食草植物,成功建造露天蝴蝶園,可供生態教學之用。

為維護並永續發展多樣性棲地經營,自2011年開始對外招募生態志工,應用有興趣於生態和園藝的社會人士,共同投入生態研究、生態棲地經營與環境教育的志業。

在聖愛生態志工投入心力下,於2012~2014年期間對山莊平台及後山步道做蝴蝶生態觀察與鳥類調查,山莊的蝴蝶有113種(佔台灣蝴蝶種類的1/3),鳥類(僅作鳥音觀測)有54種。露天蝴蝶平台因蜜源與寄主植物足夠,在平台紀錄到的蝴蝶種數最多有53種之多,常見的有小紫斑蝶、斯氏紫斑蝶、端紫斑蝶、淡紋青斑蝶、樺斑蝶、黑脈樺斑蝶、淡黃蝶、台灣黃蝶、紅紋鳳蝶、無尾鳳蝶、黑鳳蝶、綠斑鳳蝶等等。2012年5月開始有保育類黃裳鳳蝶來此產卵,完成生活史。稀有少見種白蛺蝶常見於平台,特有種台灣灑灰蝶季節性穩定出現於步道。

2014年後仍持續鳥類觀測發現有75種(含候鳥),常見的猛禽有大冠鷲和鳳頭蒼鷹,山林有美麗的翠翼鳩、溪澗處有八色鳥,曾有稀有鳥類過境如赤翡翠、灰面鷲、蜂鷹、黑鳶等,成群灰林鴿常住。今年(2017.01)發現保育類深山竹雞屍體,可見山莊生態越來越豐富。

山莊於2013年開始委請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護學會於後山架設紅外線夜間攝影機觀測野生動物蹤跡,2013年已發現鼬獾及地棲鼠類 ; 2017年1~2月間又發現後山有山羌、鼬獾、白鼻心、食蟹蒙、大赤鼯鼠等的蹤跡。鼠類與爬蟲類數量也不乏常見種類,例如鼳鼱、攀木蜥蜴、麗紋石龍子、草蜥及無毒的青蛇、錦蛇、南蛇。當然偶而可見台灣保育類毒蛇如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眼鏡蛇等。平台設置景觀水池與後山溪澗中也常見各種蜻蜓與豆娘、色蟌等,時有莫氏樹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等鳴叫。